贤者无忧
扎根泥土的作家
散文  2018年01月14日  阅读:845

2016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华西都市报》读到一篇文章《母亲的院落》,作者是我的金堂家乡人李刚明。文章用朴实的笔墨演绎了一个李氏家族的传奇。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那个年代,飞到了我青春年壮时曾经为了工作常到五凤溪而必须徒步经过的那个罗家坝,飞到了那个回响着悠悠号子声的罗坝古渡,回到了曾经路过的那片被竹林包围的灰瓦泥墙的大院。啊,那就是作者笔下的李家大院,那就是作者饱含深情的母亲院落。

读了这篇文章优美的散文,让我这个也从心底喜爱文学的人,很想认识一下这位李刚明先生。

初夏的时节,依然有点寒意,温暖的春阳洒在大地。金堂作协主席李正熟先生邀我参加一次聚会。三横道街边的一个小饭馆,摆上一张桌子,几个文友相聚在一起。热情的李主席一一介绍。来宾中就有我很想认识的《母亲的院落》一文的作者李刚明先生。刚明先生文质彬彬,那个充满睿智的眼睛上挂着一副近视眼镜,身板瘦弱而又显得康健,斯文得像个教师。几杯酒下肚,面红耳赤,有点像个姑娘。得知他是五凤镇玉凤村的村干部,我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没有想到啊,一个村官,有着繁忙的工作,居然那么爱好文学,有着那么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出那么优美的散文。

后来,刚明先生也加入了金堂作协,我们成了作协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在文学道路上我们一路走来,对于刚明先生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深深的情谊。

刚明先生出生于五凤镇玉凤村,在村里是非常优秀的高中生,差一点进入大学的校门。从小与泥土打交道的他,没有气馁。18岁就光荣的参加人民解放军。当了侦察兵的他,依然喜欢读书,喜欢写作,经常在军报发表文章。官兵们都亲切地叫他“六连秀才”。几年后,退伍回乡。为了生计,他干过农活,做过生意,搞过建筑,做过销售。一路艰难的打拼,过着清贫的日子。几十年来,他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不断的创作一些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题材文学作品,有不少文章在报刊发表,文学梦一直伴随着他。

近年来,刚明先生在省市报刊不断地发表经典之作。他热爱生活,扎根农村,经常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追根溯源,创作了大量的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比如《几斤羊毛换条沟》、《除暴安民罗汉岩》、《黄桷桠的记忆》、《山野小村的宝相庵》、《杨家大坝有石竹》等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的地名故事。在《几斤羊毛换条沟》一文中说到“易启山望了望眼前这莽莽群山,心头不免又轻轻一颤,一路上携妻带崽,风餐露宿,就只是为了尽早赶去成都,在那富饶肥沃的成都平原上,另辟一方属于自己的家园......”。干练的文字,带着乡土语言的表述,让读者感觉非常的亲切。

他对家乡五凤古镇有着深深的情怀。来到田间地头,小街小巷,茶铺饭馆,了解五凤民风民俗,创作出了不少关于五凤古镇的优美散文和故事。《隐秘着的原乡——白岩山》一文就是他来到全镇最远、最高的白岩山村走访百姓,深入查考,挖掘历史文化,写出的一篇优美散文,让读者感觉到了白岩山村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那九重天、那石刻、那崖墓、那悠远的山歌,让读者久久回味,很想去到那里探个究竟。

“海拔高度886米的白岩山九重天,是此地最高峰。站立此间,放眼望去,山峦叠嶂,苍翠含烟,东面的沱江似条银带从山脚边缓缓地飘过。峻美壁立的白岩巨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和着清清山风、一阵阵山歌飘荡在白岩山上……”

刚明先生热爱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光辉,感悟人生。

《帮忙点赞》一文讲述的是如今大家都在使用的微信,老同学请他点赞,并要送他一块五花肉的故事。浓浓的生活情趣,幽默的语言,读后让人开怀大笑。

《富老庚与抠老庚》讲述的是五凤镇那条鸡肠子街上,王大莽与李二扯、张火石三个发小的故事。“狗日的,你王大莽也这般文化。遭毬,看来今天老子要老鹰抓蓑衣——脱不了爪爪。张火石一面急着,头上冒出了颗子汗,眼睛瞪着酒壶酒杯发起愣来,突然他灵光一闪,有了!接着他念念有词:‘酒在壶中,不明不白;倒在杯中,明明白白;我吃你容容易易,你吃我难得难得!’二扯、大莽顿时哑然。”

有着乡土味道的人物,很接地气的表述,诙谐的语言,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市井生活场景。

《那些与“小人书”为伴的日子》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代。那诱人的连环画、小人书,是我们当年渴求知识年代的必须品。一本本破旧的书,如获至宝,给予了我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我的家乡,五凤溪古镇,窄窄的街,仿佛永远都是那么闹热与拥挤。赶场天,人们更是摩肩接踵,万头攒动。成渝铁路跨街而过,一列列火车就那么轰隆隆在头顶飞驰。在靠左边的高高的桥洞下,两边摆放起几条长长矮矮的板凳,洞壁上悬挂着一排排连环画,五颜六色。板凳上早已坐满人,甚至铁路引桥的石阶上也座无虚席,个个都埋头苦干,如饥似渴地翻看着手中的“小人书”,那群少年中,其中便有个我。那份痴迷沉醉的情形,现在想起,真不失一道美丽风景!”

刚明先生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他那优美的文字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市井风情、故乡的美食,在他笔下都可以成为优美的散文。从他的文章中可以读出家乡的味道,读出家乡人的智慧,读出家乡人的勤劳与善良。

《鲶鱼十八吃是一种文化》:“沱江鲶鱼十八吃,油酥船钉连骨吞”。位于沱江边的五凤溪古镇,河鲜肥美,烹制多法。这句流传多年的当地民谣,诱惑着南来北往的众多游客,为一饱口福,必要点上上述两道佳肴,大快朵颐一番。”

《天鹅蛋金灿灿》:“这里说的天鹅蛋,并非是天鹅产下的蛋。而是一种小食,人们因为对它的赞誉,而冠以天鹅蛋的美称。你若有缘到古镇五凤溪一游,便会被古镇街道巷尾都有摆卖的这种美食所打动,金灿灿,黄亮亮,形似天鹅蛋的糯米小食,你会食欲倍增,留连不已。”

《龙泉坡上的“嘎粑锅”》:“起初乍一听“嘎粑锅”这名,我便感到有些惊奇,老四川乡里人,过去把肉食大都称之为“嘎嘎”(gàgà)。当时,那上菜的姑娘不单长得端庄,还显出几分俊俏。连续追问三番,方弄明白“嘎粑锅”的正确叫法,或许有点拗口的缘故,姑娘急促中泛起一抹羞色,就像这秋日天空里飘荡的云。”

刚明先生的美食文章,让你从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那诱人的美食,那飘香的美味,不管远近的读者一览美文,都会垂涎欲滴,很想来到五凤溪古镇品尝那刻在心里的美食,感受金堂的美食文化,一览金堂的美景。文章就像一本教科书,细致的描写,传授给读者美食的制作方法,引得读者想亲自上阵,制作美食。

随着五凤古镇的打造,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天府小镇,焕发了青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给古镇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了更好的宣传古镇,让游客们深入的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刚明先生深入研究古镇的历史文化。探寻历史的足迹。他不辞辛劳,走村串巷,撰写出了不少的文章,挖掘了不少的历史故事。比如,禹王宫的故事、南华宫的故事、纤夫的故事、白岩山九重天的故事,以及那曾经飘荡在沱江两岸的船工号子,都是他与镇上的一堆文人,一起探源,一起整理,最后成文、成书。还编写出旅游导游词,给游人们讲解。让游人对五凤古镇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节目的拍摄,就是他与李德富老师等人一起协助完成的,在央视播放后,反响热烈。镇人民政府授予刚明先生七大乡贤称号。

生与斯长于斯的刚明先生们,与泥土交道一辈子,与乡民们结下了深深的情谊。故乡、故土、故事,经过了流年,当年种下的乡愁痕迹,便长成了岁月,成了回忆。乡愁是良心的记忆,浸润着他心灵的边界,展现在他美妙的文字里。

一名作家,一名村干部,与大山、小溪为伴,与庄稼果树为伍,与勤劳善良的村民为友,双脚沾满泥土,双肩担起责任。瘦弱的身躯有着坚实的脊梁,他的工作就是要搞好村级治理,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达贯彻到基层,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已到天命之年的他,要用汗水浇灌故乡的每一寸泥土,要用智慧与勤劳让美丽的小山村青春焕发,要用手中的笔书写故乡,描绘人生。

扎根泥土的作家,带给我们的有着泥土芬芳的文字,有着故乡味道的文章,有着故土情怀的感受,有着对人生的深深感悟。愿刚明先生不断地从故乡,从泥土中提炼出更加精美的文字,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奉献出脍炙人口的精神食粮。

二〇一八年一月十三日